7月31日,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推进会召开。会上,部分县(市、区)和单位结合实践分享经验,有关负责同志就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情况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、纵向帮扶、壮大富民兴村产业、省典型镇培育建设、农房风貌管控提升、央企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、壮大镇域经济等专项工作作交流发言。
大家纷纷表示,将以更强担当、更实举措,在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,在重点工作上展现新作为,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、县镇村联动共进新格局,凝心聚力推动“百千万工程”取得更大成效。
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2023年以来承接转移项目190个,计划总投资超600亿元,其中127个项目动工、64个投产。
鹤山依托主平台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,连续三年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00家,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,“四上”企业突破1000家,成功入选全省“百千万工程”三年初见成效表现较好县(市、区)。
县域是“百千万工程”的主战场,江门各地立足资源禀赋,在平台建设、产业培育、农文旅融合等领域锐意探索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江门注重平台引领,集聚发展势能。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作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五大平台之一,依托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及主平台规划建设指挥部的强力统筹,跑出了建设“加速度”:在2023年度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,主平台2023年以来承接转移项目190个,计划总投资超600亿元,其中127个项目动工、64个投产。
“我们将持续发挥指挥部统筹作用,协调推进解决主平台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,紧盯年度目标,确保各项重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。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李健中表示。
鹤山更是依托主平台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,连续三年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00家,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,“四上”企业突破1000家,成功入选全省“百千万工程”三年初见成效表现较好县(市、区)。隆基绿能项目展现出的“江门速度”令人瞩目——从动工到投产仅用16个月,达产后年产值超50亿元,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在周边落户。
副市长、鹤山市委书记刘志刚表示,将深化主平台管理机制创新试点,狠抓“三新”项目清单落实,推动新上规企业稳产达产,加快隆基绿能增设生产线、尽快实现满产,确保连续四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百家,力争全年招商引资突破300亿元,推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在超千亿元基础上持续较快增长。
农文旅融合,正逐步点燃县域经济特色。开平市以开平—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为抓手,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,现代农业、文化旅游产业跻身广东县域特色产业省级目录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开平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90.21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44.38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37.72%、47.58%。
“我们将继续深化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,坚持项目化、清单化推进,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。”开平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陈小曼表示。
镇域承上启下,是统筹城乡经济的结合点,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。蓬江区杜阮镇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千强镇,并于今年首次跻身全国镇域经济500强。
“全域土地整治加力提速,镇村要素全面激活。”杜阮镇党委书记石锦明介绍经验时表示。该镇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3个,总投资超20.3亿元,项目总面积达832公顷,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载体。
江门积极打造以“江门优品”为核心的市县镇行政区域品牌体系,累计认定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3个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6个、“粤字号”知名品牌113个,新会陈皮连续3年荣登“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”榜首。
杜阮凉瓜成为富民“金瓜”的实践极具代表性。该镇通过带动260余户农户扩大种植规模、推动凉瓜价格显著提升,实现种植户年均增收超万元。
“我们深挖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,推动杜阮凉瓜获得江门首个‘湾区认证’;新打造了2个供港澳种植基地,深化‘产学研’协同共建专家工作站与产业学院,推动凉瓜产业三产融合,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.3亿元,助力杜阮镇获评全市首批农业产业强镇。”石锦明表示。
“开平市聚焦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,持续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陈小曼介绍。其中,大沙茶入选广东十亿元级现代茶叶产业集群,“马冈鹅”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“开平优品”行政区品牌建设持续加力,成功吸引68家企业参与合作,列入优品名录产品达325种,累计销售额达1.6亿元,有效带动开平市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.3亿元,较上年增长10.11%。
作为农业大市,江门着力健全“跨县集群+产业强镇+现代农业产业园+优品”现代乡村产业体系,加速推进丝苗米、台山蚝集群及新会大鳌、开平马冈、鹤山龙口农业产业强镇等国家级产业项目建设。陈皮、鳗鱼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持续高速增长,2024年总产值突破800亿元;今年上半年全链条总产值超440亿元,增长14.31%。
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郑少强表示,江门积极打造以“江门优品”为核心的市县镇行政区域品牌体系,累计认定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3个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6个、“粤字号”知名品牌113个,新会陈皮连续3年荣登“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”榜首,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。
同时,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层面加大统筹,着力在乡村运营机制上破局。郑少强介绍,通过组建市级专班分类探索运营模式,坚持规划先行,统一采购专业团队为15个试点村优化运营规划与策划,并以“基础+激励”方式支持商业策划和团队招募。目前,这项工作已面向社会发布36个运营项目,成功引入省内专业团队对接合作,助力将乡村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。
江门谋划开展50个以上整村“光伏+建筑”试点村建设,打造址山镇“光伏小镇”省典型镇示范样板,成功承办全省县域“光伏+建筑”应用试点现场会,获得省领导充分肯定。
瑙鲁总统戴维・阿迪昂到赤坎镇中股村忠心里寻根谒祖时那句“这片土地的蜕变令我惊叹”,道出开平的蝶变。
围绕典型镇村培育,开平市成功打造中阳高速赤坎出入口至赤坎古镇南门停车场、司徒氏图书馆至赤坎镇中股村忠心里等风貌提升样板,加速“美丽环境”向“美丽经济”转变。
人居环境是美丽圩镇、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石。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全域推进典型镇建设,各美其美。
针对农房风貌同质化、清洁能源利用不足等痛点,江门实施《江门市“光伏+建筑”风貌管控指引和图集(第一版)》,谋划开展50个以上整村“光伏+建筑”试点村建设,打造址山镇“光伏小镇”省典型镇示范样板,成功承办全省县域“光伏+建筑”应用试点现场会,获得省领导充分肯定。
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翁国泉表示,接下来,将聚焦典型培育内涵式发展,探索建立驻镇规划师、首席设计师制度,健全服务模式,精准定位发展方向,避免“千镇一面”。
江门焕新城乡颜值,各典型镇建设亮点纷呈。杜阮镇聘请省级专业团队编制系列规划,高标准完成美丽圩镇“七个一”建设,有效治理“三线”、铺设管网、美化立面,并全力配合推进多个重点交通项目。同时,围绕重要交通干道沿线间。深化绿美生态建设,新种苗木4.5万棵,完成林相改造5.86公顷,打造凤眼果绿美经济景观带等精品项目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。
2023年以来,省政府办公厅、省粤科金融集团、光大银行广州分行组团帮扶鹤山,推动鹤山在平台建设、典型镇村发展、民生实事办理等方面取得扎实成效。
中国建筑集团作为重点助力央企,深入对接江门5县(市、区)18个乡镇,截至目前,确定清单项目194个,投资额约55.11亿元。
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成功,离不开全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,是一场多方共建共享的“大合唱”。江门积极撬动央企、国企等力量,推动社会各方同频共振。
纵向帮扶为江门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强劲动能。江门鹤山是省政府主要领导定点联系县,2023年以来,省政府办公厅、省粤科金融集团、光大银行广州分行组团帮扶鹤山,坚持同向发力、优势互补、各展所长,推动鹤山在平台建设、典型镇村发展、民生实事办理等方面取得扎实成效。
“省政府办公厅充分发挥牵头单位的统筹协调作用,推动南新高速、国道G325桃源至址山段改扩建工程、西江大堤项目、腐竹产业园等50余项对接事项取得显著进展。”省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林汉达介绍,经全力协调,助力鹤山成为全省唯一的主平台管理体制机制试点、第二批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,以及广东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批试点县,推动龙口化工园区加快省级化工园复核认定。
金融赋能方面,帮扶团队更是打出“基金+信贷”组合拳:总规模10亿元的粤科昆仑(鹤山)创业投资基金成立,首期2亿元已投资1.5亿元,带动5亿元社会资本涌入,成功招引特纳飞等6个高新技术项目;推动光大银行设立专项信贷绿色审批制度,为鹤山企业授信总额超过30亿元。
中国建筑集团作为重点助力央企,深入对接江门5县(市、区)18个乡镇,并主动延伸服务。截至目前,确定清单项目194个,投资额约55.11亿元;已开工项目90个,投资额18.78亿元(其中公益类项目15个)。
“我们将坚定央企使命担当,把助力‘百千万工程’作为服务江门发展的核心抓手,通过‘大手牵小手’的合作模式,实现央地共赢发展。”中国建筑集团(广州)总部副总经理任文青表示,该集团将突出设计赋能,依托全产业链优势,深度参与镇村规划设计与风貌提升,提供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运营全周期服务;同时,深入挖掘侨乡文化、生态资源,打造兼具本土特色与现代功能的乡村风貌。